学术报告概述周韧ldquo只见
年9月16日上午,北京大学中文系周韧教授应邀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做了题为《“只见”与“但见”的功能辨异》的学术报告。报告由《当代语言学》编辑部主任完权研究员主持,来自语言研究所、社科大及其他在京高校的几十位师生参加了此次学术报告会。 周韧教授 周韧教授表示,此项研究的缘起于一项关于主语有定性的研究,语料中很多无定名词主语句句首经常出现“只见”或“但见”。首先,周教授根据意义透明度和扩展能力将“只见”和“但见”处理为词,并根据分布进一步将它们归入连词。秉承“比较”这一虚词研究的重要方法,周教授在之前研究基础上侧重从三个方面考察“只见”和“但见”在功能表达上的差异。 第一,“只见”与“但见”的叙述视角判断。周教授认为,“只见”和“但见”都主要用于叙述者视角的表达。人称代词的使用为这一观点提供了证据。一是语料中“只见/但见你……”极为罕见,二是“只见”和“但见”后头经常使用第三人称代词,而不使用反身代词。这说明它们一般不用于主语视角下与情节内人物的直接对话,或从主语视角进行事件描述。 第二,“只见”与“但见”的聚焦模式差异。周教授在“聚焦”观点的基础上,引入摄影术语“长焦”和“广角”,指出“只见”既可以理解为长焦镜头的观察,将重点放在主体上,排除不必要的元素,也可以理解为广角镜头的观察,视角广阔,描述较大场景;而“但见”则一般只用于广角镜头的观察。这可以从二者在文言成分更少的报刊语料中的分布得到验证。 第三,“只见”“但见”的篇章功能。周教授将“只见”和“但见”看成现代汉语中与话题标记相对应的“述题标记”。“只见”和“但见”与其后小句形成的“只见S”和“但见S”具有强承前性和弱启后性。虽然也有S仅引入无定名词、后续小句做进一步说明的情况,但更为常见的则是,S自身便是对新出场人或物的详细说明。 随后,周教授引入廖秋忠()关于篇章连接成分的分类,从逻辑连接关系上看,“但见”只用于顺接,一般不用于表意外的逆接,而“只见”没有这个限制。验证标记是,“突然、忽然、蓦地”等表示意外事件发生的副词,可以紧邻出现在“只见”之前,而不可出现在“但见”前。这种差异体现了二者聚焦模式与突发意外事件的表达需要之间的适配性。 最后,周教授还谈到了同属“只+感知类动词”的“只听”和“只见”的差异。他指出二者地位上是不平等的,“只听”有时与“只见”共现,“只听”只引入背景信息,之后用“只见”接入大段前景信息;同时“只听”也可以引入前景信息。 周教授的报告材料丰富、论证全面、深入浅出,既体现出理论上的高度,对认知语言学所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anqiancaoa.com/lqczy/33629.html
- 上一篇文章: 功能说明计数函数的用法
- 下一篇文章: 工程师笔记STM32Cube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