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云老和尚的传法弟子净慧长老在赵州柏林禅寺做住持期间,根据佛陀“普度众生”的本意,又吸收太虚大师“人间佛教”的思想,弘扬了以“平常心、本分事”著称的赵州禅师的禅风,年,提出了日后闻名遐迩的“生活禅”理念。

(净慧长老)

净惠长老开示:

我说过多次,禅是修的、证的、参的,不是讲的。虽然禅不立文字,语言文字代表不了禅,但是它又不能离开语言文字,要把禅不立文字这个道理讲明白是离不开文字的。

在历史上禅有各种各样的方法。释迦牟尼佛在灵山会上拈花,迦叶尊者微笑,领会其意,传授正法。那样的一举一动、一言一笑,就是方法,而且是最简便的方法。禅传到中国来,达摩祖师在嵩山少林寺向二祖慧可传法安心,经过那么长的时间,经过了种种磨练,最后也是在一瞬间完成了这种传法安心的活动,那也是一种方法。六祖慧能从岭南来到湖北黄梅,求五祖传法。经过八个月的行者生活,五祖给他读诵《金刚经》,他也在一瞬间领会了禅的深刻意义,然后得法南行,那也是一种方法。到了后来,禅的方法就更多了:举一个指头是一种方法;大喝一声是一种方法;打你几棒也是一种方法。诸如此类的方法无非是要我们解脱生命的迷惑与痛苦,然后达到生命的觉醒。

所谓生活禅,就是将禅的精神、禅的智慧普遍地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实现禅的超越,体现禅的意境、禅的精神、禅的风采。提倡生活禅可以将佛教文化与中国文化相互熔铸以后,产生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禅宗精神,还其灵动活泼的天机。

净慧长老认为生活的内容是多姿多彩的,禅的内容同样是极为丰富圆满的,而禅与生活又是密不可分的。这种密不可分的关系,既反映了二者的实在性,同时也展现了二者的超越性;而人们面对生活进行禅的体验所介入的对象又是无所不包的。

(扬州大明寺茶禅休息区)

可以说现实生活中充满着禅意和禅机,这与前人“神通及妙用,运水与搬柴”的思想是相一致的。但大多数人由于自我封闭,意识不到他本身具有体验禅的潜能,这就叫做“百姓日用而不知”。去掉吃饭时的“百种须素”和睡觉时的“千般计较”,修行者就可以当下与历代祖师相证。

净慧长老《日日生活禅》节选:

1

感恩群体生命

我们个体生命要时时刻刻保持一种对群体生命的感恩,因为没有群体生命对我们个体生命的成就,我们个体的生命的成就,我们个体的生存可以说是完全不可能的。因为这个群体生命是除了我们个体生命以外所有的生命存在,包括动物在内,这些都是个体生命存在必不可少的条件。

2

珍惜每一份资源

我们修行人要珍惜每一份资源,要爱护每一滴水、每一块泥土、大地上的每一颗小草小树。因为所有的这些,小草也好,小树也好,泥沙也好,石头也好,水也好,都与我们的生命是不二的。

3

珍惜已有的一切

中国人自古以来都提倡知足,知足者常乐。知足的意思,就是说我们要珍惜已经拥有的一切,我们就会有快乐。如果对已经拥有的不知道珍惜,不知道满足,我们的心总是在一种渴求的状态下,那还有什么快乐可言呢?因为渴求既是一种妄想,也是一种痛苦。我们修行需要安下来的心,就是这一个对外在的东西无限渴求的心。

4

禅文化

禅文化就是运用禅的理念、禅的智慧、禅的修行方法,实现个体、社会与环境的净化与美化。净化与美化一体不二,净化的要求是不断优化自身的素质,美化的要求是不断和谐自他关系。

5

一切随缘

佛教讲一切随缘,没有缘,想主动去做一件什么事,往往事倍功半,不能顺理成章。所谓被动一点,那就是等待因缘条件更加成熟一点。在因缘条件成熟的前提下,再来做某一件事情,可能会顺利许多。

6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anqiancaoa.com/lqczy/290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