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茶与道教茶爽添诗句,天清莹道心
文/吕维新等 茶乃万物之精,万品之华,清而不浮,静而不滞,淡而不薄。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的原产地。谈起中国的茶,从一产生就和土生土长的道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中国的茶文化无处不浸润着道教精神和道教的思想,茶与“道”结下不解之缘。 “茶叶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资料图) 浊世仙草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陆羽《茶经》)。道教敬奉的三皇之一的农业之神——神农氏,最先使用茶,他把茶作为解毒的方子:“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以解之”(《神农本草经》)。神农为帮人民治病去痛,亲尝草木而多次中毒,终于寻茶得以解毒。并取名为“荼”(今之茶)。除了解毒,人们又发现茶的其它药效:“茶叶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神农本草经》)。壶居士《食忌》还说:“苦茶久食羽化,与韭同食,令人体重”,至明朝隐士罗廪《茶解》仍说:“茶通仙灵,久服能令升举。然蕴有妙理,非深知笃好不能得其当”。说神农发现茶或是托古,能羽化轻身的茶,也许正是竭力寻找长生之药的奉道之士所发现:“茶乃养生之仙药,延龄之妙术”,被誉为“草木之仙骨”。 《山海经?西山经》载曰:“玉膏所出,以灌丹木。丹木五岁,五色乃清,五味乃馨。”这种长生不死的丹木,当然是想成仙得道者的追求。自庄子阐发神仙“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后,“仙能飞行云中,神化轻举”、“老而不死”就一直鼓舞着世间的执着追求者。被称为“神仙道教”的信奉者们或认为饮露能身轻腾飞,或认为服食草木能飞身轻举。“或食元气,或茹芝草”(《神仙传?彭祖传》),寻药食草者不计其数。 以茶养生气,以茶养身体。(资料图) “玄中草木不知黄,甲子初开浩刼长”,“我生求羽化,云中采药蔬”。“采药层城远”,“穷遍一根莲”,“岩崖产灵药,等闲人顾稀”……崇山峻岭、深沟野壑到处都留下了道士寻药、采药的身影和足迹,草木仙药众多,茶也应在了其中。养生是成仙的基础,李白诗云“神农重养生”,葛洪《抱朴子?论仙》说:“以药物养生,以术数延命”,他还说:“先服草木以救亏损”。茶专家陶弘景在《茶录》记云:“苦茶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可见远古的仙人早已服之。唐末刘贞亮在总结茶的“十德”中得出:“以茶养生气,以茶养身体”。东汉的葛玄就亲自开垦了一个“茶圃”,种茶饮茶以养生。道教服食至后来,越分越细,计有草木类,金石类等。 茶在养生的功效中重要是养形,人称道教饮茶讲求茶之功皆出此理。茶“久食令人瘦,去人脂”,“除烦去腻,凡肉之在齿间者,得茶漱涤之,乃尽消缩”(明?顾元庆《茶谱》),而牙齿却渐渐坚实,四川蒙顶茶功效更神奇。唐武宗宰相李德裕乃茶道中辨水高手,烹茶一壶浇到肉上,放进银盒密封,第二天一验,肉已化了水。故明屠隆说:“茶之为饮,最宜精形修德之人”。道教以方仙道为首的养形派认为“神依形生,形靠神立,养命固形,形神皆合”方为康健。因此重视医药炼养,服食是其主要方术之一,“乃服药有益,乃成仙”。草木是外养之精华,茶当然为首选之药。道教始祖张道陵也曾在“昌利山采服五芝众药,在隶上山始授弟子养形轻身法”。 茶真乃道教甘露灵液。(资料图) 祭坛上的圣物 茶有上述这些功效,能成仙能药用能养身,在讲究礼仪的中国,将茶饮献上与人共享,寓祝愿祈盼于仪礼之中,客来敬茶,遂成为我国各民族的一种礼仪礼俗。在日本,甚至把茶道相迎,作为国宾级礼遇。茶最早为礼也与道教有关,一些论风俗起源的书载:献茶给客人的仪式源于涵谷关关尹喜,他在老子西出涵谷关时,奉献一杯金色的仙药。这在道经《天皇至道太清玉册》中也载有:“老子出涵谷关,令尹喜迎之于家首献茗,此茶之始。老子曰:食是茶者,皆汝之道徒也”。所以道士朱权(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著《茶谱》道饮茶者:“凡鸾俦鹤侣,圣人羽客,皆能志绝尘境,栖神物外,不任于世流,不污于时俗。探虚玄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尘表”。道出道教饮茶之真趣。西周时,“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巴以珍茶作贡于周朝,尹喜以贵物敬贵人,成为礼茶首创。 正由于茶在当时弥足珍贵,周朝专设掌茶官达24人,其职能是:掌以时聚茶,以供丧事。茶又成为帮国大礼的祭品。茶是通灵达仙之物,《尚书》云:“祭言察也,察者至也,言人事至于神也”。茶作为祭天地、祭神灵、祭祖先的祭品奠物也就顺理成章。《睽车志》记载“米元章知无为军,喜神怪……每得时新茶果之属,辄分以馈神”。连民间小神也不例外,唐罗隐《送灶诗》:“一盏清茶一缕烟,灶君皇帝上青天”。以茶为祭祀有文字记载的,最早是齐武帝永明十一年七日诏曰:“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唯设饼,茶饮,干饭酒脯而已,天下贵贱咸同此制。” 因此在道教的追荐科仪中也有“三奠茶”。(资料图) 齐武帝以节俭著称,以茶和茶饮作祭品实祭祀之革新,与道教守素崇俭思想为一辙,此前也当应有以茶为祭之事。晋《神异记》记载:余姚人虞洪到山中采茶,遇一牵着三头青牛的道士,告诉他叫丹丘子,并指给大茶树的地点,虞洪回到家后,以茶奠祀丹丘子。道教的斋醮科仪中普遍用茶,四川青城山十供中茶为其一,南宋《上清灵宝大法》云:“上帝三宝前,列茶汤”。道教香、花、水、果、灯五供中,水一般也有用茶为之。清代在祭祀真武大帝时,就用白色的瓷杯盛茶作供品。《言功设醮全集》还有献茶词:“夫此茶者,蒙顶摘芽,采仙春于峰上……望瑶台而献上”。以天下第一蒙顶茶,献供瑶台诸神,茶真乃道教甘露灵液。茶可通达大道仙界,因此在道教的追荐科仪中也有“三奠茶”。 《道教的茶道生活》 (一)道教的创立及其思想 道教创立后,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有着重大影响。要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就必须了解道教和它的发展史,所以鲁迅说“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同样要研究中国茶文化,也必须研究道教及其思想。佛、道之间一个重大的区别是:佛教徒修来生,企求死后能往西天极乐世界。道教徒修今生,盼望长生不老做神仙。道教徒认为:“我命在我不在天”,注重研究炼丹、气功、医药、养生,所以名医多羽客,寿星出道家。同时道教崇尚自然,追求天人合一,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些都和茶的自然属性,品性和功效紧密相关,所以道教徒说茶是“仙草”、“草中英”,因而爱茶、嗜茶。 道教虽然是土生土长的宗教,但它的传播和影响却逊于佛教,清代文人李渔为庐山简寂观书写的一副对联说厚非常的形象:“天下名山僧占多,也该留一二奇峰栖吾道教。世间好语佛说尽,谁识得五千妙谛出我先师”。同样的道理,与“茶禅一味”的文章铺天盖地一样,仁智各抒已见。写茶与道教结缘的文章却寥若晨星,沧海难免一栗。基于要研究中国茶文化就必须研究道教草成此文。 (二)早在三国时期道教徒就开始种茶饮茶 浙江天台景天台山,素以“佛宗道源”著称,为道家修身炼丹的圣地。 葛玄(-),三国丹阳(今属江苏)人。是著名的道教学者,誉为葛仙翁。青年时期登天台山修道炼丹。在乱云飞渡,云雾缭绕的归云洞开始种茶,曰:“葛仙茗圃”。今遗址犹存,尚保留有33株灌木茶树,迄今已有余年的历史。宋代《天台山赋》也有“仙翁种茶”的记载。 陆修静(-)今浙江人。南朝宋道士,曾在庐山修道,相传他削壁种茶,待考。 陶弘景(-),今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期道家思想家、医学家。入梁隐居今江苏茅山,潜心研究道学、医药。曾整理古代《神农本草经》。并撰《本草经集注》等书多种。他说“苦茶,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他认为饮茶有利于减肥轻身、健康长寿、羽化成仙,这是从道家修炼的角度得出的观点。 唐朝茶叶飞跃发展,道教徒种茶饮茶之风日炽。(资料图) (三)唐宋时期 道教之祖老子姓李,与唐皇室同姓。故唐高祖封道教为国教,企图利用神权来保护皇权。下诏全国各州建道观,将《道德经》列为科举考试项目,还送女儿当道士。玄宗下诏全国各户必备《道德经》,置诸经之首。并教人画老子像颁布天下。还亲受法,创设道历,将老子诞辰作为纪念日。天宝七年(),州封江西龙虎山道陵为“太师”,免除田赋。中和四年(),僖宗封张道陵为“三天佛教大法师”。道观也很多,长安有30所,全国有余所,道士余人。 唐朝茶叶飞跃发展,道教徒种茶饮茶之风日炽。据载:“王氏药院,咸通间有术士王生居之,有茂松修竹,流水周绕,及与榧树,茶园,今址存马。”溜州刺吏王园、山人王昌宇,大历十四年二月二十七日同登泰时,真君道士卜皓然、万岁道士郭紫微各携茶、药相侯于马岭,同登王母池,登高之兴,无所不至。”又有“丹丘出大茗,服之生羽翼”的记载。 嫩芽香且灵,吾谓草中英。(资料图) 唐诗中也有道教徒茶道生活的描述:今摘录几首如下: 《西岭道士茶歌》温庭筠 乳宝溅溅通石脉,尘愁草春江色。 涧花入井水味香,山月当人松影直。 仙翁白扇霜鸟翎,佛坛夜读《黄庭经》。 疏香皓齿有余味,更觉鹤心通杳冥。 《茶》郑遨 嫩芽香且灵,吾谓草中英。 夜臼和烟捣,寒炉对雪烹。 惟优碧粉散,常见汞花生。 最是堪珍重,能令睡思清。 《桐江闲居作十二首》贯休 静室焚檀印,深炉烧铁瓶。 茶和阿魏暖,火种柏根馨。 数只飞来鹤,成堆读了经。 何妨似支遁,骑马入青冥。 除此皮日休有“神草延年出道家”;郑谷有“爽得心神骑鹤,何须烧得白朱砂”;刘禹锡有“欲知花乳清冷味,须是眠云石人”;司空图有“茶爽添诗句,天清莹道心”句,不胜枚举。道教经历了五代战乱,出现了衰微景象。入宋,道教复兴,出现了两次着重道教热,第一次是在宋真宗时期,诡称人皇九人之一的赵玄朗是自己的始祖,于是“天下始遍有道像矣。”赐24代天师张正隋为“真静先生”。第二次是在宋徽宗时期,“既隆道教,故京城佛寺多废毁”,开封寺院改宫观69所,僧尼改德士,宋徽宗自称教主道君皇帝,“生设大斋,辄费缗钱数万,谓之千道会。”许多士大夫也信奉道教,北宋晁迥“善吐纳养生之术,通释老书。” 欧阳修《送龙茶与许道人》 颖阳道士青霞客,来似浮云去无迹。 夜朝北斗太清坛,不道姓名人不识。 我有龙团古苍壁,九龙泉深一百尺。 凭君汲井试烹之,不是人间香味色。 臻山川精灵秀气所钟,品具岩骨花香之胜。(资料图) (四)元明清时期 元初,在金朝民间兴起的全真道新派,其传人丘处机得到篆古开国皇帝成吉思汗的召见和敬重。当时蒙古军“蹂践中原,河南、河北尤甚,民罹浮戮,无所逃命。”丘处机“使其徒持牒招求于战伐之余,由是为人奴者得复为良,与滨死而得更生者,虑二三万人。”这是全真道兴盛的重要原因。 明太祖朱元璋,曾入皇觉寺当小沙弥,受佛教思想的感染颇深,对道教不感兴趣。但嘉庆帝笃信道教,登基的第二年便在乾清宫建,连日不绝。死后,得宠于宫中的道士便被惩处。但道教在士大夫和民间仍有相当的市场。青藤道士徐文长写有以扇赌茶诗,略曰:后山十六两,杨宋拔一毛。干喉涩吟弄,老臂偃枯焦。写扇至十八,战掉甚惊飚。书扇责拟更,茶契我亦烧。徐文长善书法、绘画、嗜茶。和朋友以茶、扇相赌,他想赢得一片“后山茶”,却要输掉十八把写扇,以致“干喉涩吟弄,老臂偃枯焦”,何等辛苦。折射出民间道士求茶心切的复杂心情。满清入关,喇嘛教为国教,道教地位下降,但乾隆以前,对道教的礼遇仍如明制。乾隆帝则害怕“异端方术,”“惑众造反”,在乾隆十七年(),降56代天师张遇隆为五品,并一度停止和入观,但民间信奉道教者则历代不裹。 福建武夷山为道教圣地,有弘峰,99岩之胜,峰岩交错,翠岗起伏。唐天宝年间建天宝殿道观。武夷产岩茶,“臻山川精灵秀气所钟,品具岩骨花香之胜。”“武夷不独以山水之奇而奇,更以产茶之奇而奇。”据史载:“凡岩茶皆各岩僧道采摘焙制,远近贾客于九曲内各寺庙觅,市中无售者……五曲道院名天游观,观前有老茶,盘根旋绕于山水石之间。每年发几十枝,其叶肥厚稀疏,仅可得茶三二两,以观中供吕纯阳(即吕洞宾,因号纯阳子,俗传八仙之一。全真派道教尊为北五祖之一),因名曰洞宾茶”。“屈将熟时,道人带露采摘,守侯焙制,先以一杯供纯阳道人,自留少许(清崇安令刘记)”。 又据清·江锡龄撰《青城山行记》(青城山在四川省灌县西南,连峰不绝,风景秀丽,有8大洞,72小洞,东汉张道陵曾修道于此,道教称为“第五洞天”。)载:“在圆明宫,坐甫定,闻必剥声不绝,询其故,道人曰:时屈薯春,贡期近矣。山中人躬自作苦,不图为贵客所闻。就视之,区六七具,负鳝而列。墙外开曲实,数人燃薪其中,炽,则以巨畚盛嫩茗纳入,合两手左右挠之白毫茸茸然,斤得不过四五两,即山中所称之鸦雀嘴茶也……”上清道人杨松如命小音汲麻姑泉烹新摘雀舌茶为供,色淡碧,香气浓郁,近则编山皆檀,道人于谷雨前采摘,笼贮火焙,岁得不下数万斤,以其至精者充上贡,余则诸松潘,保、乌斯藏外夷诸国及成都、邛、眉各州邑,岁莸不皆,以故庙宇多富饶者。” 五行相生相克,阴阳调和,从去达到“去百疾”、养生、羽化的目的。(资料图) (五)结论 一.五千年前,我国就出现了道家。据《史记》载:黄帝在甘肃崆峒山问道于广成子。广成子授黄帝自然之经,是为道教传道之始,所以道教是中国最古老最土生土长的宗教。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道教学者葛玄在三国时期就首辟茶园种茶饮茶,所以道教与茶结缘早于其他宗教。 二.道教的教理规定道教徒要“修道养德”。在个人修养上要做到“清静无为,清心寡欲,”主张“无为而治”,追求建立一个公平的、和平的世界,并企图通过个人修炼达到延年益寿、得道成仙的目的。茶的自然属性,药用功能和精神功能正适合道教徒悟道也悟茶,通过饮茶使心灵得到清静、恬淡、扶寿、成仙正是道家所追求的真谛。 三.陆羽创造的煮茶风炉,一足云坎上巽下离于中;一足支体均五行去百疾。巽主风,离主火,风能生火,火能熟水。五行相生相克,阴阳调和,从去达到“去百疾”、养生、羽化的目的。八卦、五行都是道家的教理,所以道教嗜茶,自然理在其中了。 四.道教徒爱茶,种茶,饮茶,并以茶敬鬼神。到清代还从事茶业贸易,对发展茶叶生产和宫观经济以及促进商品流通都作出了贡献。 (编辑:如风) 注:本文为“腾讯道学”白癜风症状图北京哪家白癜风医院便宜点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angjinqianc.com/lqcyx/1022.html
- 上一篇文章: 旅游就旅游,别瞎买中药啊喂橘井乐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