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导读

口味异常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病证,口苦是其中的一种。通常情况下,不少人都不把口苦当回事,认为是个小病;或者认为口苦不像口臭那样会对他人造成影响,便不甚在意。可是,口苦绝不只是患者自觉口中味道不好的一件小事,它是身体出问题的信号,一定要及时治疗哦。治疗口苦,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肝胆气郁主要表现:口苦咽干,胁肋胀痛,烦躁易怒,脉弦。治疗:疏肝理气、疏利胆汁,方宜疏肝散;药宜柴胡、桑叶、白芍、制香附、郁金、青皮、金钱草、海金沙、牡丹皮等。和调要点:该证为脏腑失和,肝胆气郁,失于疏泄,胆汁外溢而口苦;治宜疏肝理气、疏利胆汁;药宜疏肝、理气、利胆等药对合用。2.肝火上炎主要表现:口苦胁痛,头痛目赤,烦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滑数有力。治疗:清肝泻火、疏利肝胆,方以龙胆泻肝汤为主;药宜龙胆草、炒栀子、黄芩、菊花、连翘、生地黄、泽泻、当归、桑叶、白芍、赤芍等。和调要点:该证为脏腑失和,肝火内炽,胆汁受热外溢而口苦;治宜清肝泻火、疏利肝胆;药宜清肝、泻火、凉血、利胆等药对合用。3.肝胆湿热蕴结主要表现:身目黄染如橘,口干而苦,胁肋不适或胀灼痛,大便秘结,小便短黄或赤,舌红苔黄腻。治疗:清热利胆、利湿退黄,方以茵陈蒿汤为主;药宜茵陈蒿、金钱草、大黄、炒栀子、蒲公英、连翘、焦黄柏、金钱草、海金沙、车前草、紫花地丁、赤芍、茜草等。和调要点:该证为湿热蕴结,脏腑失和,肝胆瘀滞,胆汁溢于脉外而口苦、身黄;治宜清热利胆、利湿退黄;药宜清热、利湿、利胆、退黄、凉血诸药对合用。4.寒湿困阻肝胆主要表现:身目发黄而色暗,或如熏灰,口苦而黏或淡而不渴;兼脘腹痞闷不舒,纳呆不食,大便稀溏,舌淡,苔腻。治疗:温化寒湿、利胆健脾,方以茵陈术附汤为基础加减;药宜茵陈蒿、金钱草、白术、附子、干姜、肉桂、茯苓、猪苓、佩兰、泽泻、炙甘草等。和调要点:该证为脏腑失和,寒湿困阻,凝滞肝胆,脾失运化,胆汁疏泄不利而口苦、身黄;治宜温化寒湿、利胆健脾;药宜温热除寒、化湿、利胆、健脾等药对合用。5.肝胆气滞血瘀主要表现:胁肋胀痛或刺痛,或胁下如物阻滞,情志不畅则加剧,口苦而渴不欲饮,唇紫暗,舌暗瘀滞,脉弦涩。治疗:理气行气、活血化瘀、疏利肝胆,方以疏肝散合血府逐瘀汤为主;药宜柴胡、桑叶、白芍、制香附、郁金、枳实、青皮、丹参、乳香、金钱草、海金沙等。和调要点:该证为脏腑失和,肝胆气郁,气滞血瘀,胆汁失疏;治宜理气行气、活血化瘀、疏利肝胆;药宜理气、行气、活血化瘀、疏肝、利胆诸药对合用。临证好书

从和调入手,解决临床棘手问题——

《中医和调思想与疑难病诊治》

点击封面进入悦医家·中医书院购买此书

扫码免费试读

本书以作者诊治中医疑难病证的效验及感悟为基础,研习经典,溯源畅流,系统研究中国传统哲学及文化的“和”思想,以中医“和”思想与“和法”为核心,提出并探讨“和调”思想,用其指导诊治“不和”“失和”的中医疑难病证。全书分为三篇,上篇阐述“和调”概要及其源流,中篇探讨“和调”的基本应用,下篇分析“和调”诊治疑难病概览及举隅。

往期精彩推荐RECOMMEND

2种“厨余垃圾”,竟是治增生的良药(参与文末互动的福利)

痛击痔疮!10个验方告别有“痔”生活

“坏情绪”引起的胃痛也是病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内容选自《中医和调思想与疑难病诊治》(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李庆生编著),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悦读中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anqiancaoa.com/lqccf/34152.html